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药物#】

1糖尿病药物

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大类:双胍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基本淘汰,可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在使用。它可以有不同的剂型,有普通的、缓释的、肠溶的等等。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 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容易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多见于苯乙双胍,盐酸二甲双胍少见。

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很多人认为二甲双胍有肝肾的损害,所以不愿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这是存在认识的误区,只有肝肾功能不全、有心衰、呼吸衰竭、或年龄过大(大于70岁)等患者不能使用或慎用。

注意事项:该药可以餐前、餐中、餐后服用,为减少药物副作用,多于餐后服。

从小剂量开始,有助于缓解胃肠道反应。

第二大类: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磺脲类药物种类较多,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现在后两代的药物用的较多,而D860基本停用,主要是由于容易出现低血糖。

常见副作用:易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为了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药物做成缓释片或控释片,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大大减少了服药次数,方便了患者。

但是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每天一次血糖控制不满意,有些药物也可服用2次。常用的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第三大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对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纠正糖及脂质代谢异常,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其对胰岛素分泌没有影响,因此要求患者必须有胰岛素存在,单独使用不容易出现低血糖。

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该药物在使用上一直有些争议,主要是增加心衰和膀胱癌的风险,目前研究认为这些风险不大、可控,但还需更多循征医学的证据。该药是目前针对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糖尿病,但需严格选择适应症。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种药物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常见副作用:体液储留、诱发或加重 心力衰竭、肝毒性、肥胖和增加 骨折风险(尤其髂骨和腕骨)。

因此在有心衰(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吡格列酮。

第四大类:格列奈类药物(非磺脲类促泌剂)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具有“快进快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其可直接促进胰岛素早时相(第Ⅰ时相)分泌缺陷恢复正常,从而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独特优势,并且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主要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常见副作用: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另外,文献报道在血糖控制相近的前提下,瑞格列奈导致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比磺脲类药物低,同时还有研究发现,瑞格列奈不增高心血管死亡风险。瑞格列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瑞格列奈是第一个由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欧洲药品评价机构(EMEA)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去除肾功能不全禁忌证的口服降糖药。即使是肾功能不全较严重,内生肌酐清除率<30 ml/(min·1.73m2)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瑞格列奈,仍不会使低血糖发生率升高 。

第五大类: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而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一般不引起营养吸收障碍,几乎没有对肝肾的副作用和蓄积作用。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α-糖苷酶抑制剂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如与磺脲类、胰岛素等药合用出现低血糖时,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纠正低血糖,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肠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有腹泻,一般两周后可缓解。

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第六大类:二肽基肽酶-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

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而减少GLP-1 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 在体内的水平。GLP-1具有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它具有双激素调节的作用,因此DPP4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并且很少引起低血糖。

正是因为其具有这些优点,近几年糖尿病治疗指南逐渐提高了该类药物的使用地位,甚至可作为一线用药的备选之一。目前应用于临床的DP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 维格列汀(Vildagliptin)、 沙格列汀(Saxagliptin)、阿格列汀(Alogliptin)和利格列汀(linagliptin)。

注意事项:有胰腺炎、肾功能不全者愼用。

第七大类:SGLT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主要作用于肾脏近端小管钠葡萄糖转运体

2,通过抑制这些转运体,防止已滤过的葡萄糖在肾脏内重吸收。简单的说就是减少肾小管的葡萄糖重吸收,增加葡萄糖从尿中排除,达到控制高血糖的目的。

SGLT2抑制剂不依赖于胰岛素,可以在2型糖尿病进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目前有几个SGLT2抑制剂正在研发中。dapagliflozin(达格列净)已经在欧洲获得批准,canagliflozin获得美国批准。目前在我国正在做上市前的临床试验。

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有些副作用可能还没有发现,还没有写在说明书上,因此药物的选择、使用需通过医生根据病史、药物特点、参考药物说明书、慎重合理选择。

2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的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

糖尿病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宣传教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让>50岁的对象,尤其是前述高危对象,每年做一次餐后 2小时的血糖筛选检查,使无症状的患者尽多尽早得到确诊和防治。

教育内容中尚需包括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意义,尿糖和血糖仪检测方法,必须注意胰岛素治疗者,还应学会无菌注射法,低血糖反应及初步处理等。

饮食治疗

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病例,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

对于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宜严格控制饮食。饮食中必须含有足够营养料及适当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运动锻炼

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为本病有效疗法之一。除非病人有酮症酸中毒、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血管病等并发症,否则糖尿病患者不必过多休息。

对Ⅱ型肥胖病人,尤宜鼓励运动与适当体力劳动。

但须避免过度疲劳和神经紧张的体育比赛,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药物治疗分别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 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

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本节从略。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酰脲类药系降糖药,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而双胍类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则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

胰岛素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地特胰岛素注射液。

按作用时间的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

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3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

一,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使得糖尿病的治疗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常规。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

一,下面由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胰岛素治疗吧。

1.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类,有动物胰岛素(猪、牛)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

人胰岛素的制剂免疫反应较较轻,不易产生抗体。

按起效时间分成不同类型制剂。

①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

常规属于短效胰岛素。

制剂透明。

②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长。

最常用的是NPH。

③预混胰岛素:50R:50%NPH胰岛素和50%常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30R:70%NPH胰岛素和30%正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④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餐时注射,作用时间短。

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两种。

⑤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长,作为基础量胰岛素的补充。

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⑥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长,例如德谷胰岛素。

2.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 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围手术期,感染,妊娠

3.胰岛素的用法:

短效胰岛素可用于静脉滴注治疗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仍需终身皮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有下述几步方案。

①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2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U-4U。

②每日早晚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

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4-0.6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优点是方便,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

③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④胰岛素泵治疗。主要适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这种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应该不会很陌生。

糖尿病人通过胰岛素来治疗,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对于疾病不要太过悲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治愈的保障。

4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糖尿病患者应每餐摄入足够的全谷类食品,可用麦麸来代替部分主食。

这样有助于降低血糖。

目前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症。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上升至4000~6000万。

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使人致残、致死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等。做好饮食控制,是与糖尿病成功相处的基础。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果没有有效的饮食疗法做支撑,其他的治疗都会事倍功半。

近年来,国外在糖尿病的饮食疗法上又有了许多新进展。

对糖的重新认识

糖尿病患者对单糖类引起血糖的升高通常很恐惧。目前认为,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血液的速度虽然不太一样,但差别并不如我们以前想像的那样大,糖类并不比淀粉类消化得快多少。

真正的问题在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多少,而非主要在于种类的差别。

因此,对一些单糖(如葡萄糖等)不必一点也不敢用。

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应小于10%

饱和脂肪酸对健康不利,易加重动脉硬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建议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应占总热量的10%以内,最好在7%左右。

适当摄入对健康有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芹菜籽油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有利。对胆固醇仍应限制在每天300毫克以内。

对蛋白质的限制

虽然摄入蛋白质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仍不宜过多食用,每天70克左右即可。

尿中有微量蛋白时,应进一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按体重标准供给适量的低蛋白饮食。

补充维生素C有利于治疗

糖尿病患者适当地补充维生素C可降低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的水平。

C反应蛋白是人体出现慢性疾病的一种生物标志,与心脏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新的研究认为,与胆固醇水平相比,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是更好的心脏疾病“报警器”。

因此,建议每天通过膳食摄取维生素C500毫克为宜。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我们时常到医院就诊的时候,或者是在检查的时候,我们都会多少都会得到一些诊断书,或是检查单。

但是,非医学专业的我们想看懂那些是有些困难的。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或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糖尿病是否严重,今天小编我就教教一下怎么看。

1997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了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建议将糖尿病FPG≥7.8mmol/L140mg/dl的诊断标准降至 7.0mmol/L126mg/dl,继续保留OGTT或餐后2h血糖P2hPG≥11.1mmol/L的诊断标准不变。原因:

①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FPG≥7.0mmol/L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②FPG≥7.8mmol/L与OGTT或P2hPG≥11.1mmol/L 两者在反映糖尿病血糖水平时存在明显的不一致。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发现,几乎所有FPG≥7.8mmol/L的患者其OGTT或P2hPG 均 ≥11.1mmol/L,而约25%OGTT或P2hPG≥11.1mmol/L患者其FPG未达7.8mmol/L,说明FPG≥7.8mmol/L的 标准反映高血糖的程度高于P2hPG反映的水平,而修改后的FPG≥7.0mmol/L与P2hPG≥11.1mmol/L,两者基本一致。

将FPG由 7.8mmol/L降为7.0mmol/L的诊断已于1999年得到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和亚太地区糖尿病政策组的确认,并建议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的空 腹血糖标准。

但多数研究认为OGTT2h后血糖≥11.1mmol/L仍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了解这些后,相信大家在看诊断书的时候不用在这么苦恼了。也不会只知道听医生的建议了,自己也有一个标准了。

不过,说实话,小编还是希望大家在看诊断书的时候,不要出现上面的数据。祝大家身体健康!

【#糖尿病药物#】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