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通过帮助消化、提供营养和代谢物以及与免疫系统一起抵御病原体,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一些肠道细菌与肠道和相关器官癌症的进展有关。
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些共生细菌通过抑制动物的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来促进由鼠白血病病毒(MuLV)引起的白血病的发展。当小鼠体内同时存在病毒和共生细菌时,三个被称为负免疫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更多或上调,这反过来会抑制原本会杀死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这三种负性免疫调节剂中的两种也被认为是某些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这两种负性免疫调节剂已被充分证明是某些人类癌症的不良预后因素,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学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TatyanaGolovkina博士说。“使用白血病小鼠模型,我们发现细菌有助于这些负性免疫调节剂的上调,使发展中的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研究结果“肠道共生细菌增强了致瘤鼠逆转录病毒的发病机制”于9月13日发表在CellReports上。
癌症通常被认为是自发突变导致细胞生长和繁殖失控,形成肿瘤的结果。1910年,一位名叫佩顿·劳斯(PeytonRous)的病理学家从一只鸡的癌性肿瘤中取出样本,并将其注射到一只健康的鸟体内,这只鸟也患上了癌症。他的发现当时被驳回,但研究人员后来发现癌症是由逆转录病毒传播的。这一发现促使更多的研究和随后鉴定了许多引起各种癌症的逆转录病毒。
一些致癌逆转录病毒利用肠道微生物进行传播和复制。例如,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Golovkina和她的团队发现,一种导致小鼠乳腺肿瘤的病毒依赖于肠道细菌,使病毒能够阻止免疫反应识别和消除受感染的细胞。因此,微生物帮助病毒复制,从而导致肿瘤发展。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想看看共生细菌是否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病毒诱发的癌症的发展,而不是帮助其复制。他们使用了在特殊设施中饲养的无菌(GF)小鼠,因此它们没有微生物,以及没有任何可能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但确实有常见的共生微生物的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包括通常存在于肠道中的细菌。GF和SPF小鼠均感染了鼠白血病病毒(MuLV)。虽然病毒在两种类型的小鼠中感染和复制都一样好,但只有SPF小鼠出现了高频肿瘤。
病毒诱导的癌细胞都表达病毒抗原,或将它们标记为对宿主外来的分子,并使它们成为免疫攻击的目标。为了使病毒诱导的肿瘤细胞继续复制,必须保护它们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Golovkina的团队寻找一种微生物依赖性免疫逃避机制,使病毒诱导的癌细胞能够在宿主中存活。
该团队对专门设计的免疫缺陷小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因此它们缺乏适应性免疫系统。在无菌环境中,这些小鼠在暴露于病毒时会出现肿瘤,其频率与免疫系统完整的免疫功能充足的SPF小鼠相同。因此,抗肿瘤免疫反应被微生物所抵消,随后被鉴定为共生细菌。
研究人员随后发现,共生细菌在受感染的小鼠体内诱导了三种被称为负免疫调节剂的基因。这些基因通常会在处理病原体后关闭免疫系统,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抑制了针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三种上调的负性免疫调节剂中的两种——Serpinb9b和Rnf128——也被认为是患有某些自发性癌症的人类预后不良的指标。并非所有共生细菌都具有促进肿瘤的特性,因此Golovkina和她的团队正在继续研究为什么这种免疫抑制能力只有在两种病毒都发挥作用时才会发挥作用和细菌存在。
“现在我们必须弄清楚具有这些特性的细菌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说。
该研究的标题为“肠道共生细菌增强致瘤鼠逆转录病毒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