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博客读写网撰稿人丹·罗文斯基(Dan Rowenski)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苹果和谷歌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在云服务方面,两家企业所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战略。
云服务对于两家巨头企业的意义各有不同,对于苹果来说,云服务能够助其设备销售一臂之力;而对谷歌而言,人工智能等都是以云服务为基础。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终于,我卖掉了那台老旧的iPad 2,购买了一台全新的iPad Air。我本来不想的,但是,拥有每个主要平台的最新硬件产品是我职业操守的一部分。虽然有点多余,但我还有点担心iOS 8测试版无法再iPad 2运行。
我本来想要购买16GB制式的,但在选购期间,苹果零售店的员工推荐我购买32GB iPad Air,“大多数人都发现,16GB容量不够。”他说道。
这让我跟吃惊。这三年来,我一直使用的是16GB iPad 2,并且从来也没有出现内存不够的情况。我的音乐全部(通过Spotify)存储在云端,我的电影和书籍通过Netflix、HBO Go或者亚马逊等存储在云端。我不会用iPad拍很多照片,大部分图片都只是截图。我安装了很多应用,但大部分都不会占很多空间。
总之,我没有必要购买一台32GB iPad。我的东西都来自云端,并没有存在我的设备上。有人将之称为环境智能,我把这叫便利。
上周,苹果在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全新OS X和iOS 8操作系统,并对其中的云服务尽心了大幅改进,而我则被此所吸引。最后,我在想,苹果是清楚的,要让计算存在于云端,而非设备本身。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苹果此次发布的产品,并且研究一下其中的运行原理,你会发现,云服务并非iOS或者 Mac OS X的主要特性。对于苹果来说,云服务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而这个目标是为了让你使用并购买新款Mac、iPhone及iPad等产品。具体原因我无法完全说出,但是,在本次WWDC大会上,苹果推出的云计算相关服务,让我略微觉得有些不对劲,让我很难一下正确指出其中关键。
我一直在通过查看其他人对苹果iCloud新服务的看法,来努力找出切实原因。但却没人说到点子上,直当我看到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分析师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对此所发表的观点,我瞬间恍然大悟。
埃文斯说道,“这明显是一场与谷歌的竞争。谷歌所采取的是与苹果截然不同的做法。对于谷歌而言,设备是哑玻璃制品,而智能在于云端。但是对苹果来说,云端只是亚存储,设备才是智能所在。”
iPhone vs. Android: 真正的关键点不同
当我写道移动计算的潜力或者尝试向朋友解释这个话题时,我通常会将其细分成为一些跟基本但很有利的事实依据。
- 智能手机存在于人们口袋里的是强力计算机,其强大程度超过几年前的笔记本电脑产品。
- 智能手机是通向信息世界的窗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执行任务。
- 这些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在我们的口袋中,与全世界的信息相连,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所有业务,交流等)都将受到其影响。
这些是定义移动计算的基本事实。除此之外,就要归结到个人需求和客观品牌喜好等。有人喜欢Android,有人喜欢iOS,有人喜欢Windows Phone等。但是,如果从谷歌Android和苹果iPhone对战的角度来看,显然有更深层的含义。
对于菜鸟来说,这个观点虽然很奇怪但却是判断其重要性的证据。Android是一个平台,而iPhone是一款产品。没错,Android阵营里确实有一些打牌值得一提,比如三星,但是这并不是设备厂商之间战争。我们现在所说的是一场围绕操作系统所展开的“竞争”,不受到任何具体设备和标志性产品的限制。
这场竞争展示出了关于计算机以及其如何最好地服务用户等方面的一些非常不同的观点。首先是苹果,一家产品无人能敌的计算机厂商,苹果所开发的所有东西都是为其产品所服务。互联网?当然,互联网能够帮助苹果销售计算机产品。云端?能够帮助苹果销售计算机产品。拍照?电话?短信?应用?开发人员?所有这些都能够帮助苹果出售计算机产品。所以,让这些计算机尽可能吸引人并具有高效率,这最符合苹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哑玻璃制品”。
相比之下,谷歌的兴趣不是卖电脑,至少不再是。谷歌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因为,计算机技术和使用那些计算机的人所创建出的东西,对谷歌而言高于一切,那就是信息。至于Android,谷歌对该平台的目标是,确保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拥有一部能够连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更对的电脑就意味着更多人在计算,也就是更多的人在创造信息。然后,谷歌便能够让那个哑玻璃制品成为一扇通向信息世界的窗口,然后出售广告。
埃文斯表示,“我以前曾经说过这个问题,苹果的创新是围绕软硬件整合,而这是谷歌难以复制的。谷歌的创新是围绕以云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及机械习得服务,而这是苹果难以做到的。这并不是那种‘吓掉所有人大牙’的方法,其反映出的是这两家公司的基本特质。谷歌想要通过减少页面加载时间来提升用户体验,而苹果而想要通过简化页面滚动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
思考一会儿后我发现,iOS 8和 Mac OS X Yosemite中云服务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苹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一直购买苹果的电脑并使用苹果的平台。对于苹果来说,云端并不是能够随时随地为你提供环境智能的完美产物,其只是一个哑存储,一种为设备间提供连续性的构造。如果环境智能是云服务的副产品,那么,如果这能够帮助苹果销售更多的电脑产品,这也不错。
对信息如痴如醉的谷歌也在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不过“基于云端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习得服务”这个概念,比起只研发越来越好的iPhone,更能够有效推动计算机技术革命。
由云端所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也意味着,我不需要为了苹果的利润率而却购买一台既贵有完全没必要的32GB iPad Air。我要的是一台刚好运行苹果操作系统,并且能够作为世界信息之窗的16GB制式哑玻璃及金属制品就好。
3nod 三诺 N-45G 立体声音箱测评报
2009年3月,三诺发布了一款型号为N-45G的音箱,并送至各媒体测评,媒体给予的评价都很高,“悍将”、“无懈可击?”、“准HIFI级”这类词汇频繁出现。在与三诺的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毫不掩饰他们的自信,认为这款产品是三诺的骄傲,市场中千元内音箱最优秀的产品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各地组织试听会,对比的音箱就是千元级标杆产品——惠威的M200 MKII。这款产品真的就这么好吗?
三诺N-45G采用了边角钝化处理,使用了哑光漆装饰,这种装饰工艺在多媒体音箱中并不多见,因此看上去质感很特别,说实话,我们蛮喜欢这个造型的。由于采用了电子分频,这也是N-45G的一大卖点之一,似乎电子分频就等于好声了。很多读者不太了解电子分频,其实所有分频器都是电子的,没有机械分频一说,所谓电子分频,指的是信号分频,它在流程中位于信号输入到功放之间的位置,而我们常常提及的分频器,通常都指功率分频器,在流程上,它位于功放输出到扬声器之间的位置。很多媒体都在大书特书电子分频的好处,似乎取代功率分频器只是迟早的事情。这是纯商业行为,从技术角度说,信号分频和功率分频各有好处,但最终决定其优劣的不是理论不是参数,而是分频器和扬声器的配合度。另外,也有媒体说电子分频是高成本设计,这也是不正确的,多媒体立体声音箱首次采用电子分频是2004年,型号为新德克的魔笛S2,直到2006年前后,电子分频才逐渐被其他2.0音箱接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因为这个时期的铜铁涨价,导致传统的功率分频器成本骤涨,而电子分频因为成本低,所以被部分厂家接受。目前铜铁成本也回落了不少,电子分频的成本优势也没前2年时那么突出。因此,我们对N-45G采用电子分频的行为,不吹捧不否定,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分频技术被行业应用,在未来不久,大家还会看到一种全新的分频技术,就是在数字功放内部进行信号分频,控制分频曲线的是软件,就不知道谁家产品最先应用了。
从拆解的某些细节上看,我们相信三诺做了一些努力。这些优点在其他媒体都已经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过了,因此我们的测评,就侧重说一点其他媒体没说到的地方,或者说说三诺N-45G还需要克服的短板。
箱体板材厚度为12mm,这对一个输出功率达78W的5英寸的书架箱来说,太薄了。虽然三诺在箱体内放置了一些加强筋,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箱体的牢固性问题,它最终严重的影响了音质,这在后面的听音部分将提到。通常的做法是,一个5英寸的书架箱,板材起码的厚度都是15mm,而发烧一点的都用到18mm的板子。因为板子太薄的原因,N-45G的副箱拎起来轻飘飘的。三诺为了配合N-45G上市,展开了规模盛大的摩机大赛,我们提醒参赛选手,不加强箱体等于没打摩。
三诺在供电部分使用了多媒体音箱中少见的Nichicon 50V/10000μF电容,这两颗电容并不便宜,那些“小黑个子”也是红宝石的,能舍得这么投入的厂商并不多,但是N-45G整个电路板的插件做工太糟糕了。电容东倒西歪,整流二极管高高低低,插好这些件,并不会增加成本,全凭态度。虽然这么一个状态对音质也不会产生可闻的影响,但看上去太煞雅兴了。对比一下同级别的音箱电路工艺,N-45G的用料相当不错了,但它的工艺水平却明显是最差的。
N-45G采用一个功率80W的环形变压器,这算对得起价格的配置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变压器安装歪了,我们去Google了其他媒体的拆解,发现没有一个是正的。一个80W的变压器自重不轻,这很可能是运输中碰撞导致变压器脱离了原始位置,但从生产角度来说,要完全固定住变压器并不难,变压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轻微的震动,发出哼哼声,固定不紧的变压器会增大哼声。
插榫俗称奶头柱,它用于在音箱上安装面板。在低端音箱上,都使用塑料的插榫和插口,因为塑料插榫比插口更难看,因此奶头柱会安装到面罩上,而插座则安装于箱体前面板上。一些中高端的为了美观,使用了金属的奶头柱,金属的质感显然更高档,因此安装位置调换了,插座被安装于面罩背面。三诺的安装方法是一个算不上错误的错误,显示了三诺在开发中高端音箱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积累设计经验。也有部分发烧级的音箱把金属插榫安装于面罩上,那是因为它们使用了比金属插榫更高档的插座。
由于N-45G采用电子分频,因此会使用到两组喇叭线来用于分别连接高音和低音单元。N-45G给出的连接方法是,使用一组蝴蝶夹连接高音,一组接线柱来连接低音,从使用角度来说,这变得繁琐了,从产品角度来说,产品的应用界面变得复杂了,而且显得没档次。要怎么做才好,其实新德克的魔笛S2在2004年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使用航空接口的4芯连接线,实际上,其他的电子分频的2.0音箱也是这么做的。
下面,我们开始主观听音。
使用的声卡是节奏坦克小夜曲声卡,我们认为这样的音源设备,足够发挥N-45G了。
高频表现:N-45G的高音偏明亮,声底干净,具有较好的瞬态表现,属于速度偏快的那种,细节清晰, 因此表现弹拨类乐器表现上乘,也具有很好的解析力,泛音能听的比较清晰。没有明显的毛刺感,这在这个级别的音箱当中,N-45G的高频表现可以用出色形容。
中频表现:N-45G的中频解析力其实不错,在欣赏Radka Toneff《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这种小编制的歌曲时,能听清楚很多细节。在回放某些女声,例如陈洁丽、小娟、伽菲珈而,会出现过量的齿音。男声的表现不如女声,似乎随着频率的降低,声音会呈现越来越浑浊越来越离散的状态。
低频表现:N-45G的低音下潜其实不差,力度也足够,但只能小声听听,音量稍微大一点,低音必然浑浊,砸下去的低音会伴随着嗡嗡声,失去弹性。低音的问题不是功率不够,80W的变压器并非摆设,而在箱体共振严重。如果小声听听,其实你会发现低音的素质也不错。
虽然三诺对此款音箱信心满满,但我们听起来,却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听起来并不是很对劲,为了确保音箱进入最佳状态,我们在正式听音前煲了好几天,声音开始变得稍微舒展一些,但有些问题是相当明显的。N-45G箱体板材太薄,导致在音量稍大(音量1/3)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箱体震动,这降低了整体的层次感和解析力,越是低频越是容易浑浊,箱声十分明显,这是音质欠佳的主要根源。可以说,箱体太薄,成为了N-45G的致命伤。N-45G的还存在脱箱感、结像力不够的毛病,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更多像是分频器造成的。
这款音箱无法在大音量下良好展现,在小音量的情况下,听小编制的音乐,能最大程度的展现N-45G的特点,听邓伟标《空》这张专辑时,你会感觉N-45G的素质很出众,因为这张专辑的频率不会构成箱体较大程度的振动,因此N-45G表现出了值得称赞的解析力和层次感。除非你总是听这类音乐,那N-45G是适合你的……综合来说,我们认为N-45G的声音不好,也不讨好,设计短板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不但无法成为千元内最具竞争力的型号,在和某些低价产品比时,都没有胜算,我们不知道三诺的信心源自何处。对于这款产品,我们只能肯定三诺在某些方面的进步,但无法给出好的评价,三诺N-45G,本站不推荐。
如果你是小夜曲和N-45G的双料用户,你可以按照如下设置,以改善听感。
大幅衰减30Hz的低频,5寸音箱切掉这块完全没影响。60Hz部分适当衰减,低音量感会下降,但可以获得更干净的低音,这对N-45G来说,非常值得。中频部分可以适当突出,为了音色不偏硬,高音部分适度衰减,这样会牺牲高频解析力,但听感会变得更好一点,至少齿音不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