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知识 >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神补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神补#】

现代人非常重视自我保健,并提出了许多养生保健措施。

其实,古代人的养生意识并不比现代人淡薄,他们也不断探求养生之道,并总结归纳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即使在今天仍被广泛应用。

据资料显示,古人有以下养生法。

1、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2、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4、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

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

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5、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

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6、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

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

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

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7、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

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

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8、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

“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

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9、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10、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

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现实中不能等到疾病出现时才去重视,才去治疗;患病后不是都要用药物治疗;也不是用药就一定能治愈; 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生活、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今天,全面的调理对于疾病的预防、调护尤其重要。

想起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古训不可不听。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神补#】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