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原菌所致的伤口感染的鉴别诊断:
1、其他厌氧或需氧性细菌,包括肠杆菌和类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单独或混合感染,常可引起外伤性或手术后伤口的严重梭状芽胞杆菌样蜂窝织炎,广泛的筋膜炎或气性坏疽。
若涂片显示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和大量呈链状排列的球菌,则应考虑厌氧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
大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表明系某种肠杆菌或类杆菌感染(见下文混合性厌氧菌感染)。测定伤口或血液中的特异性抗原毒素仅对少数通过外伤获得的肉毒中毒病例有帮助。梭状芽胞杆菌也可出现,但无重大意义。
2、虽然局灶性蜂窝织炎,肌炎和扩散性肌坏死症各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可以鉴别,并且得到相应的治疗。
但常需详尽的手术探查伤口,和肉眼观察受累的组织才能确诊。
例如,肌坏死症时,可观察到坏死的肌组织,受累的肌肉呈无光泽的品红色,然后深红色最后为灰绿色或紫斑色。X线检查可显示局部产气,CT和磁共振可帮助确定气体和坏死的范围。
3、伤口渗出物应送检培养厌氧和需氧菌,梭状芽胞杆菌可从纯培养分离获得,也可与其他厌氧菌或/和需氧一起培养。涂片可显示为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
典型的渗出物中几乎没有多形核白细胞,用苏丹染色可显示游离的脂肪球。
很多外伤,特别是开放性外伤,可同时被致病性和非致病性梭状芽胞杆菌污染而无明显的侵袭性疾病,这种情况的意义需从临床角度来判断。
4、梭状芽胞杆菌伤口感染,可表现为局灶性蜂窝织炎,局部或扩散性肌炎,或最为严重的进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
感染可在受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后发生,常发生于严重挤压伤或穿透伤后组织坏死的肢体,类似的扩散性肌炎或肌坏死症也可发生于手术伤口,特别是有闭塞性血管病的病人。
如果患者的伤口感染症状较轻,伤口只是出现了红肿、渗出液的症状,此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每天清洗伤口,清洗后涂上碘伏进行消炎,同时注意做好伤口护理工作,避免伤口再次感染。
如果患者的伤口感染较为严重,出现了伤口化脓、甚至是伤口溃疡的症状,此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伤口进行清创手术,清除伤口脓液以及伤口部位已经坏死的组织,避免伤口感染加重。
清理后正常换药治疗,直至康复。
如果让伤口尽快愈合,可使用于氏收口方之类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伤口感染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消炎、抗感染的抗生素药物,如果感染严重还需做抗感染的静脉输液治疗。
伤口感染期间注意做好伤口的护理工作,注意日常的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食用发物。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除非切口周围有毛发影响手术需要剃毛外,其他无需剃毛。
术前备皮在手术当日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3、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4、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5、 消毒前应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 严格手术操作流程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规范手术部管理,限制人员进入清洁的手术环境。
7、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8、 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9、 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
10、 定期通报手术部位感染率(NI)。
1、表浅擦裂伤,亦须防感染
对于皮肤表浅的切割伤和机械性摩擦伤来说,最简便、有效的消毒药就是碘酊(亦叫碘酒)。
2%碘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外用消毒药,它不会腐蚀伤口,用它涂抹伤口时所引起的疼痛是非常短暂的;它对防治伤口化脓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都有显著的作用。
2、伤口小又深,要敞开暴露
由尖而长的东西刺入人体组织所造成的“刺伤”,其伤口多数小而深。由于这种伤口深而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或血块充塞,是最容易感染破伤风厌氧性芽胞杆菌,也是最有利于这些杆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的“缺氧的环境”。
故对待诸如本讨论案例的那种锈钉刺伤的伤口,除对伤口周围的皮肤用碘酊进行消毒外,应用3%过氧化氢(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对伤口进行反复冲洗或湿敷,并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异物。
此外,这类伤口不能缝合、包扎,应把创口敞开,充分暴露,从而去除破伤风厌氧性芽胞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要知道,正确处理伤口,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关键步骤。
【#手术切口感染的鉴别诊断 感染后要怎么办#】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